课程展示《展示空间设计与创新》
授课教师:周筠、朱京辉
授课班级:2021级文创系
一、课程教学简介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探讨展示空间设计与创新的理念、方法和实践。通过介绍展示空间的概念、设计原则和实施过程,员工将学习如何通过设计和创新展示空间,有效地传达信息、展示展品,并提供令人难忘的展览体验。
课程将涵盖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空间规划、布局设计、展柜设计、照明设计、材料选择等。同时,课程还将引导员工进行创新思考,通过设计策略、互动元素、数字技术等方式,实现展示空间的创新和个性化。
2、教学重难点
理论知识方面:
展示空间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让员工明确不同类型展示空间的功能和需求差异,如博物馆、展览馆、商业展示空间等。
展示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空间规划、流线设计、平面布局、色彩搭配和照明设计等,确保员工能够运用这些原则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和展示效果设计。
各类材料和技术的特性、应用范围及对展示空间效果的影响,使员工掌握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
空间规划与布局能力,员工要学会根据展示内容和场地条件,合理划分空间,规划观众参观流线,确保参观的流畅性和舒适性。
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引导员工突破传统思维,运用独特的设计策略和手法,结合互动元素、数字技术等,实现展示空间的个性化和创新设计。
项目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研究,让员工掌握从设计调研、方案构思、效果图制作到施工图纸绘制等一整套展示空间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员工达到以下素质与能力提升目标。
目标1:理解展示空间的概念,掌握展示空间设计原则:员工将掌握展示空间的基本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其在文化、商业和教育领域中的不同应用。员工将学习展示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空间规划、流线设计、平面布局、颜色和照明等,以确保有效的信息传达和展示效果。
目标2:熟悉材料和技术选择,提高环保意识:员工将了解不同材料和技术对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以实现设计目标。员工将学习如何通过互动元素和数字技术,增强展示空间的吸引力,提供更丰富的体验,促进观众参与和互动。员工将学习如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考虑可持续性和环保因素,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目标3: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课程将鼓励员工发展创新思维,探索新颖的设计策略,以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方式设计展示空间,使其脱颖而出。员工将在团队项目中合作,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以实现共同的设计目标。
目标4:实践展示空间设计,规划职业发展: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研究,员工将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设计和实施展示空间,从而提供令人难忘的展览体验。员工将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评估不同展示空间设计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课程将为员工提供实践经验和职业发展指导,以准备他们在展示空间设计领域取得成功的职业生涯。
二、教学过程
前期:理解展示空间设计、交互技术的概念
了解展示设计领域的发展历史,包括主要的里程碑和演变,认知展示设计的重要性,理解展示设计与交互技术的关系。理解交互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范围,交互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前景,以便在展示设计中考虑其潜在应用。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熟悉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交互技术,包括触控、声音、体感、人脸识别、眼动追踪和混合交互技术。理解和应用交互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以规划和执行展示空间中的交互设计项目。了解展示空间交互设计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以保持创新性。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展示设计案例,增强员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员工关注前沿技术和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中期:理解叙事性设计的构成要素
理解叙事性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故事线、角色和情节。掌握可视化设计的艺术和技术手法,以有效传达展示内容。理解交互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创新途径,以提升展示空间的互动体验并掌握新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了解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技术探究和设计影响,以提高信息传达效果。识别不同展示空间交互展项的设计特点和创新元素,能够分析和评估案例,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在讨论中提出创新的设计想法,解决设计挑战。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尝试新技术和新材料,提升设计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和互动体验,可以让中国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后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引导员工积极设计开发展示空间的交互展项,紧跟最新技术,如体感交互、智能感应等,提升用户体验,深度探索交互技术与展示空间设计的融合路径,突破传统,培养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通过精心模拟展示空间设计项目,借助 CAD、3DMAX 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为员工营造实战场景,使其提前熟悉行业工作流程与操作细节。同时,安排员工以小组形式展示讲解设计方案,锻炼沟通表达能力,让其学会清晰阐述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与预期效果,以契合未来职场需求。此外,从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沟通表达等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助力成长为全能型人才,还借助案例剖析、企业专家分享等帮助员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为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三、小组作品展示
一组:齐风鲁韵绘人生:穿越时空的山东记忆




组长:王昊然 组员:霍嘉琛 王琪 平原 孙榕
通过齐鲁人生的五个阶段:
一、出生与童年
生活明线:在一个典型的农耕家庭中出生,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文化暗线:展示鲁中平原的农耕文化
二、求学与成长
生活明线:进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接受正统的 儒家教育。
文化暗线:孔子是山东人,儒家文化在山东有着深厚的根基。
三、成年与成家
生活明线:成年后,遵循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与门当户对的家庭联姻。
文化暗线:展示山东传统的嫁娶文化,包括 婚嫁习俗 、婚礼服饰、婚礼仪式等,体现山东人民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和尊重。(嫁妆-鲁锦、蓝印花布、彩礼)
四、职业与事业
生活明线:成年后,可能从事农耕、手工业、商业或仕途等不同职业,以科举仕途为主。
文化暗线:农耕文化、手工业、商业文化、仕途文化
五、晚年与传承
生活明线:晚年时,回顾一生,将所学所悟 传授给子孙后代 。
文化暗线:展示山东的民间信仰和传说,体现山东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可以生动地呈现一个古代山东人的一生,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二组:




组长:丁若木 组员:汤超 丛榕 孙英硕 车启畅
1986年是现代鲁锦开发元年。随着当年“鲁西南织锦与现代生活”大展的举办,乘着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的春风,鲁锦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之中,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面对传统与当下多维度探讨时,其核心要义是“人”,蕴藏在人的生活日用之中,衣食住行之上,力求呈现非遗与“人”和“生活”的关系。具体到非遗展览的叙事中,“人”的维度首先体现在还原人(传承人)的指间技艺,即对于非遗项目守护者的关照:其次体现在引发人(观众)的交互体验,即关于人与展览各要素的互动:最后体现在再造人(大众)的生活场景即引领文化及消费的“场景革命”。从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新认知:文化传统的认知
发现在地之美。
发现,是创意的基础。
明需求:面向当下生活,明了当下需求变化。(观念,与时代共舞)
历史语境(传承)--当下语境(发展)
内在语境(本体)--外在语境(客体)
多维度:设计、材料、功能、技术、裁体、适用场景等等


三组:孟子博物馆





组长:刘文倩 组员:杨铭钰 辛慧颖 李芮华 徐佳宜 李晓雨
以孟子事迹及相关事物为主内容与现代艺术审美展现。本展馆以孟子为主题,以展现其思想精髓和影响为主线,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为观众呈现一个生动、立体的孟子形象。本展馆旨在弘扬孟子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独特的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布局和展示方式,展现孟子的哲学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同时,我们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材料、技术相结合,使博物馆既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又能凸显孟子思想的独特魅力。



四组:鲁绣非遗文化展厅




组长:李欣染 组员:赵文颖 李子璇 徐卓月 郝若含
最大化地展示鲁绣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观赏和互动体验。
入口区是参观者进入展厅的第一站,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引导参观者进入展厅。接待台可以放置宣传资料、非遗纪念品等,为参观者提供便捷的导览服务。同时,入口区的设计应与鲁绣文化相协调,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示区是展厅的核心区域,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方式,全方位展示鲁绣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静态展示可以展示鲁绣的精品和技艺,动态展示则可以演示鲁绣的制作过程,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互动体验区则是展厅的特色区域,通过设立互动体验设施和活动,让参观者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鲁绣技艺的制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鲁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五组:齐鲁文化互动媒体展项




组长:刘佳霖 组员:张跃钟 张晨旭 王可欣 乔路凡
山东省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齐鲁文化不仅包含了儒家思想、书法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还涵盖了山东的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方案旨在通过新媒体技术设计一系列互动展项,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感,促进齐鲁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六组:交互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应用





组长:王鹏 组员:商祥杰 石铭辉 侯浩楠 代乐 孙绮远
设计方案内容表现(一)——可互动面部捕捉
通过可交互的显示屏幕,通过捕捉大众观者的面部表情来与屏幕进行互动,屏幕为观者呈现皮影人物形象的相互转换,形成独有特色风格转换。
设计方案内容表现(二)——触摸互动投影墙
灵感来源于米兰设计周上的触摸式可互动投影墙,艺术家通过墙面的图案互动投影,让墙上的人物故事活起来。当触摸画面中的人和物,他们会立刻与你产生联系,展现设计的巧思与理念。
设计方案内容表现(三)——虚拟景象互动
通过全息投影、互动大屏、互动装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湖南皮影艺术进行数字化展示。观者在展馆内部,可体验到与投影式皮影的相互互动,将观者带入到乐趣横生的,延伸式的互动场景当中。当你触摸或者触碰时,皮影形象也会给你相应的回应。
“轻时代”“慢时光”的艺术感融入其中,当图中人物向你“回应”的一刻,每个人心中都是充满惊喜的,当然,也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内心升温。
同样,作为传统非遗的皮影戏,通过大众的触摸或者多样方式肢体活动,让投影上呈现的皮影剧目互动活跃起来,让观众自由导演投影上的皮影角色,并给予观众富满惊喜的回应。


七组:印象齐鲁-山东花饽饽展厅




组长:付芮嘉 组员:高雅莉 江馨媛 王雪梅 王子怡
将传统与科技的数字化交融。踏入花饽饽人机交互展厅的虚拟世界。空间布局建模,紧扣花饽饽文化脉络。入口处,飞檐斗拱挑起胶东古宅门廊,雕花、彩绘细腻逼真,溯源花饽饽诞生的乡土环境;主展厅穹顶透光,光影洒落巨型花饽饽模型投影,精准还原其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等经典花样,纹路丝丝分明。VR互动区模拟传统灶台、案板场景,炊具模型古朴,与一旁科幻风全息交互屏相映成趣,碰撞出古今交融的视觉火花。



八组:齐鲁民间艺术交互展厅




组长:路佳慧 组员:贾珺雯 张雪蕃 刘琼泽 于官正




四、课程总结
本课程从教学成果来看,借助展示空间交互技术的创新实践应用,显著推动了员工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重进阶。员工不仅深入理解了如 AR、VR、触控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前沿交互技术的原理,更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展示空间交互展示的设计开发之中,切实优化了用户体验。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课程引入实际案例操作,让员工扎根于真实的行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促使其在竞争环境下快速成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通过剖析经典案例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员工树立文化自信;借助相关讨论项目,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其在设计作品中融入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让思政元素贯穿设计始终。
本课程致力于全方位塑造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展示空间设计人才,为员工未来的设计生涯奠定坚实基石,助力他们在行业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