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美育鉴赏之20世纪音乐》
指导老师:霍怡
授课对象:2023级音乐表演(美育艺术)
授课时间:2024年8月30日—2024年12月20日
一、课程简介
《美育鉴赏之20世纪音乐》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开设,是音乐表演(美育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本课程以20世纪西方音乐为主体内容,在清晰贯穿历史线索和史观发展之同时,尤为强调音乐聆听的能力培养,增进音乐知识的积累。引导员工探索关于20世纪西方音乐的聆听模式,对关于20世纪音乐文化诸多现象形成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多接口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员工开拓眼界、多学科交叉、创造力之发展,完美人格之形成,提供实际而扎实的服务。
二、课程开设意义
我们知所以学习20世纪的音乐是因为对比前几个世纪的音乐,20世纪音乐的变化是空前剧烈的,常使人感到意外、惊讶,而且在我们员工平时的演唱和演奏中,对于20世纪的音乐接触的并不多。那20世纪的音乐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员工们是好奇的,因为20世纪的音乐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学习20世纪的音乐来开拓员工的眼界,丰富员工的音乐素养,提高员工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了解20世纪西方主要的音乐流派,包括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微分音音乐与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等等。通过学习,员工要掌握其音乐特点,并能进行代表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从而提高员工的创新思想能力。

电子音乐设备 法雅《三角帽》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本门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理论部分和鉴赏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包含20世纪各个音乐流派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音乐风格特点、代表国家、代表人物。鉴赏部分以欣赏代表人物的代表作为主,并对作品进行讨论分析。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欣赏讨论法、翻转课堂等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口述语言向员工讲授20世纪音乐知识,主要包括20世纪各个音乐流派的社会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作品介绍、风格特点等等,通过对音乐本体和声、旋律、织体等作曲技法的分析来分析作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视频的鉴赏,让员工能够将理论知识和感官相结合,充分感受20世纪音乐的魅力,在欣赏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对作曲家及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的掌握20世纪的音乐。
四、教学创新点
在教学中采用跨学科联动教学。与美术学科结合,在欣赏 20 世纪音乐时,同步展示同时期的抽象画作,引导员工从视觉艺术角度理解音乐中的线条、色彩(音色)、构图(音乐结构)类比,如康定斯基画作与勋伯格音乐的通感探索。联合历史学科,讲解 20 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对音乐风格转变的影响,如二战促使部分音乐饱含反战情绪、社会动荡催生先锋音乐流派,加深员工对音乐创作背景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也会讲授20世纪的基本作曲技法理论,因为20世纪的作曲技法与古典与浪漫音乐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员工在校期间只学习传统的作曲技法。只有了解20世纪基本作曲技法才能够理论与欣赏相结合,更全面的理解20世纪音乐。
在教学中引入创意改编与再创作,要求员工对 20 世纪经典音乐片段进行创意改编,融入流行、摇滚等现代风格,或是改变乐器编制,在实践中理解音乐可塑性,如将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改编为爵士风格。鼓励员工基于 20 世纪音乐创作理念进行全新创作,从无调性创作到运用新音色组合,激发其创新潜能,并在班级内展演交流。
五、课程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在作品欣赏的基础上,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员工在课外运用观摩式,每周不少于一小时的学习20世纪音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员工对于20世纪出现的各种音乐实验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充分肯定它们创新的价值,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员工对于20世纪音乐可以不喜爱,但必须了解,通过本课程的欣赏学习,由员工得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员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虽然有缺点和不足,但是相信本课程一定给员工们开启了对现代音乐的探索之门。
六、员工作业分享
在静谧的音乐厅内,当弗朗西斯·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缓缓响起,由卡西娅和玛丽耶勒·拉贝克姐妹以天衣无缝的协奏呈现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魔力与情感交织的音乐世界。这场演出不仅展示了普朗克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更通过拉贝克姐妹的精湛技艺,将这部作品诠释得淋漓尽致。
默契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卡西娅和玛丽耶勒·拉贝克姐妹作为国际乐坛最炙手可热的双钢琴组合,她们的默契配合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中,两姐妹仿佛成为了一体,每一个音符的跳跃、每一次和声的交融,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仿佛是作曲家普朗克亲自在指挥这场音乐盛宴。她们的技艺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音乐中的每一个情感波动。
情感的细腻传递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本身就是一首情感丰富的作品,而拉贝克姐妹通过她们的演奏,将作品中的欢乐、感伤、宁静与沉思完美地传递给了观众。在第一乐章中,她们用轻快的旋律和灵巧的触键,展现了音乐的活泼与愉悦;而在第二乐章的“莫扎特行板”中,则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和优美的旋律线条,让人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优雅与宁静。这种情感的细腻传递,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生动感人,让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仿佛与作曲家产生了共鸣。
风格的多重展现
普朗克的这部作品不仅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还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个人风格。拉贝克姐妹在演奏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普朗克音乐中的幽默、感伤以及智力过剩的恶作剧等特点。她们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艺,将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她们还巧妙地运用了双钢琴的演奏形式,使得音乐在对话性与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心灵的触动与共鸣
聆听拉贝克姐妹演奏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打动。普朗克的音乐才华和拉贝克姐妹的精湛技艺相结合,使得整场演出充满了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作曲家和演奏者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于音乐、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这种心灵的触动与共鸣,正是音乐最为迷人的地方。
结语
总之,拉贝克姐妹演奏的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是一场不可多得的音乐盛宴。她们的默契配合、精湛技艺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细腻传递,都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普朗克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更通过拉贝克姐妹的演奏,将音乐的力量和美好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我相信,这场演出将会成为我音乐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郭佳琪
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音乐风格流派——表现主义音乐。它抛弃了过去存在的种种音乐准则崇尚用声音直接体现人的内心感受不体验充分展示个性不自由。而这一切产生于20世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又深深地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表现主义是在一战前在德奥地区流行的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最先出现在绘画、诗歌等领域后来才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20世纪整个欧洲处于剧烈的动荡中。产生于德国地区在与横的统治不剥削压榨下社会矛盾激烈人们的内心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情绪的宣泄。当时的社会受到叔本华、尼采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重视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艺术家们也开始反思过去,他们认为传统的艺术在现有的环境下已经无法表现自身的情绪,于是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是表现主义的产生背景。
从表现主义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已经可以推断出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追求个人内心的表现进而远离传统和现实。借助于抽象、夸张、扭曲、怪诞的音乐表现方式来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用梦靥、幻觉来映射客观世界,用刺激、不协调的音响去表现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内心主观感受。
它不受一般调性规律的拘束,把八度中十二个半音给以同等的价值并且不受传统主音、属音等观念的限制,呈现出无调性的特征。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音乐旧有的旋律轨迹遭到破坏,这样旋律既无均衡,也无反复,仅是一连串独特的音的连续。此外,表现主义音乐的节奏一般也是自由的,没有规律可言,拍子也被无视。正是因为其无视收束式、反复法不平衡法的创作特点,所以表现主义音乐非常自由。在对位方面,表现主义音乐通过线形的自由对位法,在乐队编制过程中采用纯朴的小编制,而不是过去那种庞大的结构不夸张的音响,使其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表现主义音乐在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的特点。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音乐创作,对于后来的序列音乐、先锋音乐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 姜悦
凯奇的《4分33秒》这部作品中,凯奇把不确定性和无意向性发展到了极端。整个作品的总谱只有三个罗马数字构成,这应该是指挥最喜欢的一份总谱了。这个作品总时长为4分33秒,包含三个乐章,之后跟随了一个词“tacet”,意为休止的意思,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该曲完全由无声构成。这也代表了凯奇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中国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4分33秒》这次沉默无声的现场演出中:凯奇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静止地停在那里,当时音乐厅的观众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儿,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拿出手帕擦了擦汗水,加重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惹人发笑,最后,4分33秒作品结束后,约翰·凯奇致谢退场,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其实这部作品本身并不存在多大的音乐价值,为任何乐器而作、没有总谱、对演奏家也没有要求。
从专业角度分析的话,凯奇要传达两点:第一,他把音乐结构按照时间框架划分为三个乐章,并且音乐的表现形式使用“音乐材料的缺席”来表示出来,但是音乐材料缺席这一点也是值得质疑的一部分。第二,这也是约翰·凯奇想要传递的一种想法,在这种新的音乐中,被记录的和没有被记录的都能够算作是作品的一部分———空调机的嗡嗡声、脚步声,观众的谈话声或者任何其他声音而产生的“音乐”。凯奇为了寻找出这些不寻常材料和非传统的声音作为他新的写作方法,应该是绞尽了脑汁。他在为打击乐器写的《起居室音乐》中,打击乐部分可以在“任何家具和或建筑因素”(桌子、墙壁上)中来演奏;在为“预制钢琴”写的作品中,他把螺丝钉、木片、橡皮楔子用于钢琴中,从而改变钢琴的声音效果。
这篇作品对随之而来的织体音乐、随机音乐这些现代音乐家们为音乐创新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探索,都造成了一定的启发。尽管有些存在时间很短暂然后就销声匿迹了,也不可否认这些大胆前卫的探索对艺术创作者开拓新思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赵星语
奥涅格的《太平洋231》犹如一部用音符谱写的机械史诗,它带给听众的是一种独特而震撼的音乐体验。
从情感上来说,《太平洋231》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态的激情。乐曲起始处,那低沉的音符仿佛是巨大的太平洋231机车在沉睡中发出的沉稳呼吸,有一种压抑着的、蓄势待发的力量。随着音乐的推进,情感逐渐高涨,像是机车启动时那逐渐增强的冲劲,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勇往直前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轻飘飘的,而是有着钢铁般的厚重感,仿佛是对工业力量的崇敬与热爱。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情感达到顶点,如同机车风驰电掣般行驶在铁轨上,给人以无限的振奋和激动,那是一种对速度、力量与机械之美的由衷赞叹。
这部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它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音乐风格,同时又融合了机械性的节奏元素。整体上,乐曲的节奏非常鲜明且富有规律,犹如机车的车轮在有节奏地转动。现代主义音乐中常见的不和谐音在这里被巧妙运用,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模拟机械运转时那种复杂而有序的声音效果。
《太平洋231》的特点十分突出。首先是它对节奏的独特处理,那种机械性的节奏贯穿始终,从缓慢启动时的稳健节奏,到加速时节奏的加快和增强,再到高速行驶时节奏的紧凑和强烈,精准地描绘出机车运行的各个阶段。其次,它的配器也极具特色。通过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的组合,生动地模拟出机车的各种声音,如铜管乐器的嘹亮声音可以象征机车的汽笛声,打击乐器的强烈节奏仿佛是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
从乐曲情感上看,它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态美。开篇之处,便能感受到一种压抑着的、如同巨兽沉睡时的平静。这种平静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仿佛是巨大的蒸汽机车在启动之前的蓄势待发。随着旋律的推进,情感逐渐澎湃起来,就像是太平洋231机车开始缓缓移动,继而加速,那股激动人心的力量喷薄而出。这种情感如同对工业革命时期强大生产力的一种赞颂,对人类征服自然、利用机械力量的自豪之情。而在高潮部分,激昂的旋律如同机车风驰电掣般地奔跑,让人热血沸腾,充满了对速度、对力量的敬畏与崇尚。到了尾声,乐曲又慢慢归于平静,像是机车完成了一段伟大的旅程后,安静地停靠,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在风格方面,《太平洋231》有着鲜明的特点。它采用了富有节奏感的旋律线条,这种节奏就如同机车的活塞运动一样,规律而又充满活力。它将机械运动的那种节奏感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之中,大量的音符如同机车的各个部件协调工作,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音乐机器。同时,乐曲的和声丰富而厚重,恰似机车那庞大而坚实的身躯,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这首乐曲对我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启发。它让我认识到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无限宽广的。以往的音乐可能更多地关注于自然、人类的情感等方面,而《太平洋231》却将视角投向了机械,让我看到了音乐可以赋予冰冷的机械以生命力。
——杨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