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造型基础
班级:24文物保护与与修复
指导老师:王汉辰
课程简介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员工对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兴趣和理解,激发他们对文保专业的热情。使其能够将绘画素描技法与文物保护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物。能够欣赏和表达文物的美感,并能够传达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到不同类型文物的特征、历史价值和文化重要性。达到具有传统文化素养视野、文物保护基础和文物修复创新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人文品质和较高的审美修养。
员工作品介绍
作者姓名:程欣月

课程心得:
随着素描课程的圆满结束,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收获。这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绘画技巧的课程,更是一次深入了解文物、感受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的重要经历。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它训练我们对物体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素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地观察文物的形态、结构和质感,还能通过线条和光影的描绘,将文物的独特魅力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挑战。文物素描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对文物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起初,我在捕捉文物的形态和光影方面总是力不从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我逐渐修改出了想要的画面。以后我也会更加努力地练习。争取熟练地掌握如何用线条与明暗表达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最后感谢老师的倾力指导!
作者姓名:林美研

课程心得:
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尚未完全摆脱联考应试教育下的死板画法,受限于局限的思想,甚至完全不理解“素描”给人带来的的视觉上的美感究竟为何物。经过长期素描的课程,在这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体会,作品我画的瓷器,通过这次的绘画和老师的点评与指导了解了许多这前所未有接触的知识,在画面的显现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和审美的提升,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我们的作业谈不上什么太震撼的艺术感,但是大家在做作业的时候都有一种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感觉。我也经常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都表象在作业上,所以每次都很成品出来都十分有成就感。虽然在手法、造型和熟练度等方面还有极大的欠缺,但是在经过本次小结之后我的绘画思路会更加清晰乃至更进一步,并且在下一次的作业之中积极弥补不足,努力将新的收获反映出来。最后,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倾力指导。
作者姓名:彭鑫垚

课程心得:
在素描基础课程中,以文物为主题的绘画学习让我收获满满。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用素描展现文物之美。从简单的文物线条勾勒开始,我逐渐感受到每一笔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无论是古朴的青铜器轮廓,还是精致的瓷器花纹,都在黑白灰的交织下呈现独特韵味。从单体文物描绘到复杂场景组合,使我们对文物的结构、纹理有了更深入理解。这不仅提升了绘画能力,更让我熟悉文物的外在特征,对今后的修复工作意义重大。通过这门课程,我看待文物的视角更加细腻。每次下笔,都像是与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看着笔下的文物逐渐清晰,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这门课程是我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石,让我更有信心传承和保护文物。
作者姓名:孙晓研

课程心得:
在本阶段的学习中,我以古代陶俑为切入点,对文物陶俑的历史进行学习。从历代陶俑的不同成就到陶俑的细微变化,展示了古代陶俑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其陶俑的变化也对应了政权的更迭,从国家政权的变化和国家领土的变化为一个方向,使我对陶俑的了解更加深入。本次作品,我选择了多为唐代和宋代的陶俑作品,这两代为陶俑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许多经典的陶俑作品。对于此阶段的陶俑学习我收获颇多,此次利用对陶俑此类文物的研究,也使我寻找到该如何正确的理解了解文物,该从哪些角度学习有关文物知识的方式与方法。本次学习使我从多个层面获得收获,是一次与文物进行沟通的难得机会。
作者姓名:武文涵

课程心得:
文物造型基础课后,我收获颇丰。原本以为这只是一门关于如何描绘文物外形的课程,没想到它 竟然如此深邃和丰富。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文物造型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更是历史和文化 内涵的载体。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背景,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解了文物造型的特点和风格,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 通过动手实践,我亲身体验了文物造型的魅力和难度。每一次的描绘和塑造,都让我更加敬畏那些 古老的文物,也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这次课程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更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姓名:闫雅琪

课程心得:
本次作品采用“C”形构图,选取元代青花瓷器为主题,以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为主体物。元青花气势恢宏,画风豪放,纹饰繁密,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其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为后世青花瓷的繁荣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姓名:张鹤羽

课程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文物造型基础》的课程,主要覆盖了对于文物造型的一个概念方面的认识与 研究,这门课程让我初步了解到文物方面的知识,使我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了更加了解与关注。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文物造型基础》这一课程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老师通过对我 们画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画面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也让我对画面的整体性与黑白灰关 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和同学们的讨论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画面所存在的问题。我 了解到文物造型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其中更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 学习。在绘画的过程中,我都会仔细观察它们的造型和线条,去感受它们独特的美感和风格,也会 去尝试并了解文物所处的时代和背景,反应当时人们怎样的社会精神风貌。这次课程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能力,更多的是去欣赏和解读文物,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感受 上,而是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作者姓名:赵静慧

课程心得:
文物造型基础课是一场独特的艺术之旅。课程伊始,我借助小红书等媒体搜索相关文物资料,选取感兴趣的文物,通过光影、遮挡等关系,利用现代绘画方式进行绘画与创作。在课上,我们的每一笔都像是与历史进行对话。面对古老的文物,从粗糙的陶器到精美的玉器,我努力用素描还原它们的韵味。通过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刻画,对文物的纹理、轮廓和质感的观察,让千年瑰宝焕发新生。在绘制过程中,我通过仔细观察,将文物转化为纸上的线条与阴影,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同时,文物造型基础课又是艺术与历史的交融。这些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并且不同文物有着各异的造型和风格,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更让我对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用画笔展现出更具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作者姓名:邹冬俭

课程心得:
在参与文物造型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一些文物独特的造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形状奇特的青铜酒器,还是气势恢宏的礼器,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结构。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物,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文物组合到一张纸上。这是一次跨时代跨地域的会见。在描绘过程中,我努力用线条展现它们的独特轮廓,就像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这些线条有的刚硬有力,有的婉转流畅,都承载着青铜器的历史韵味。我将簋作为主体物,因为他细节丰富,造型独特更容易表现,他在整张画中脱颖而出,使整个画面扎实有力,在塑造上我花了大量时间来表现他的亮面,将他的纹理,破损等等细节画出来很快画面就丰富起来,也有了空间感当然这种器物最重要的是表现他的体积感。用明暗来塑造青铜器的立体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它们的质感。那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在黑白灰的交织中呈现,让我感受到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这次课程,让我明白造型基础不只是画画,而是更深刻的感受历史。
作者姓名:杜美萱

课程心得:
此次课程以古代文物为题材,通过素描这一表现形式,对青铜器和瓷器进行组合创作,深入刻画青铜器和瓷器的造型特点以及材质美感。青铜,其庄重的纹饰和器型承载着厚重历史,那复杂的饕餮纹、夔龙纹饰,需要我们用细腻且富有变化的线条去表现。描绘瓷器时,注重把握其流畅的造型线条和柔和的光影变化。二者结合创作使青铜器的刚硬与瓷器的柔美相互映衬。课程中我认识到我所描绘的器物不单单是些年代久远的古物,更是一个个文化符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组织能力和工艺水平。作为文保专业的学子,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古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能,最终能凭借我们文物修复者的双手来确保它完好无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作者姓名:刘佩亚璇

课程心得:
专业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基础的绘画技巧,如色彩搭配、构图和光影处理,还学会了观察细节,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作品。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让我有机会接触了三星堆的文物构造及渊源,从而发现了属于三星堆的奇妙历史。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交流,我不仅克服了创作中的困难,还对历史文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心得。绘画与文物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经验,也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专业。课程进行中,我发现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不能满足对于专业课程的要求。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了解到文物与绘画的奇妙结合;在看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从的上网查资料以及翻阅相关书籍,不断的模索,深入,了解文物的来源含义,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认真上好专业课,在理论的基础与绘画的实践相结合探寻专业的奇妙魅力!
作者姓名:刘瑞

课程心得:
青铜器,宛如一部凝固的史书,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其造型丰富多样,鼎的雄浑庄重,似在诉说着权力的威严;尊的典雅精致,展现着古人的审美意趣。每一件青铜器都有着独特的轮廓,线条或刚劲有力,或流畅婉转,勾勒出古朴而大气的形态。纹饰更是青铜器艺术的灵魂所在。神秘的饕餮纹,那夸张的双目与狰狞的大口,透着神秘与庄重;灵动的夔龙纹,仿佛在器物上蜿蜒游走,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云雷纹则如细密的锦缎,铺陈出古朴的质感。这些纹饰与造型完美融合,历经岁月的洗礼,那斑驳的绿锈更添一份沧桑韵味。青铜器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见证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更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姓名:吕千一

课程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素描课学习,我体会到了文物的魅力与其对绘画技巧的要求。在课程开始时,我重温了素描的基础知识,如构图、虚实等,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改正了一些做法,提高了作品的整体质量。在绘画过程中,我通过临摹文物,体会到千百年前古人独特的审美,也观察到以往无法察觉到的细节。有利于我对细节的深入与耐性的锻炼。最后,文物素描课让我对“素描”的理解更加完善,也让我更加热爱文物修复这个专业。未来,我将继续培养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文物素描绘画能力。
作者姓名:马晓宇

课程心得:
从对选题的一无所知,查阅了许多资料,到构图起稿,再到后面的器物塑造都让我对青铜器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在塑造器物造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青铜器的器型、花纹,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对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把握竟能如此高超,在塑造细节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青铜器的花纹和作用,也后来使我对青铜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收获了许多知识,长期对器物的素质也对我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自己的笔,勾勒青铜器细致的纹理,一呼一吸融合在纸面上,我仿佛真正与青铜器面对面,与制器人面对面,参与历史的痕迹。
作者姓名:曲艺佳

课程心得:
这两个月完成一幅画,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旅行。起初,我满心期待,同时又怀揣着忐忑。拿起画笔的那一刻,我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每一次笔尖与画布的触碰,每一道线条的勾勒,都承载着我对画面的肯定与期待。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完全沉浸在其中。看着画面在自己的手下一点点丰富起来,那种满足感如同潮水般向我涌来,简直难以言表。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也接踵而至,画面线条,但每一次克服这些问题,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到了光明的开关。终于,画作完成了。那一刻,竟像是要和画中世界告别,心中有不舍,然而更多的是自豪。这是独属于我的艺术征程,每一笔都记录着我的坚持和热爱,每一处色彩都闪耀着我的梦想与追求。
作者姓名:唐梓凌

课程心得:
通过了11周的专业学习,这个学科的专业性,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提高了自己的眼界,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无论是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作业还是细心细致的老师指导讲解,都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上课时,老师能够从员工实际出发,适当缓和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这门课程内容多,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投入,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素描造型的很多知识,对于文物的一些入门了解,对这个专业的进一步了解,使我掌握的知识不再单薄浅薄,且老师对员工课堂作业的批改总结认真,能及时,准确的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讲解,解决问题。所以很开心愉快的渡过了这三个月的学习,让我在这段时间里更加提高了我的专业及学科素养。
作者姓名:王泉程

课程心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浩如烟海。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目前发现最早的陶朱书符号。从禹铸九鼎而定九州,到目前发现的三代的青铜器。原始部落的粗陶敝瓦,到两宋以来的精美瓷器。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文物,却默默的见证了华夏历史文明的不断发展。陈仓石鼓,命途多舛。历经兵灾火焚,为后世的我们记录了先秦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三足宝鼎,曾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许是不甘不见天日,机缘巧合,从阴冷潮湿的墓穴中流出,却意被后世士大夫们青睐。李斯泰山石刻,虽然现存九字半,但却是始皇帝一扫六合,受命于天的证明…曾经,在我的眼里,这些只是普通的器物。但当我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就是活的历史。历史可以被篡改,真相可以被扭曲。但金石亘古,千百年前的无名小卒,或许间接因为某一件器物,得以被后人知晓。亦或者,千百年之后,你我的名字,也将因一件器物,而流传。其实,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并不是枯燥而乏味的。在器物的身上深挖,能够清楚的看到,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内涵。岁月无声,竟于器物之上留痕,见证了文化的发展与流传。余,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曾不能驰骋持械以报国,唯志心斯业,翼幸得护文脉之万一也。
作者姓名:王梓彤

课程心得:
自从开课以来,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完成了为期七周的文物造型基础作业。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课程感受与理解。作为大一新生,对于大学这一自由绚丽的舞台,一门崭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通过素描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文物的形态、纹理和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了文物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对同学们的指导当中也发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执着于对文物细节的刻画,表现 的非常精彩,但同时在整幅画面的素描关系中缺少了基本的黑白灰关系与构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在开放式表现的同时也保留了根本的素描关系。起笔生风华,落墨惊风雨,这次课程是打开自己专业世界的敲门砖,是历史与美术的交织,我将带着本次课程的动力继续对文物专业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作者姓名:王梓颖

课程心得:
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它训练我们对物体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素描不仅是关于形状和线条的艺术,更是关于光线和阴影的艺术。本次文物造型基础课,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技术,更使我通过绘画讲了一个很长很长的不夜大唐的故事。无论是体态优美的唐代仕女俑,还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骆驼载乐俑,都展现出了唐代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的景象。纹饰华丽的菱花镜和烛台,表面纹饰自然婉转,内部却暗藏玄机的香囊和具有吉祥寓意的双鱼瓶都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术和灵巧的心思。在本次课程中,我进一步的看到唐三彩上华丽又自然的色彩,精密真实的纹路,又了解到唐三彩复杂的制作过程,在寻找素材时也掌握了不少文物的具体信息,使我大有收获。在之后的课程中,我将会巧妙运用本次课程所学,以便学习到更多知识。
作者姓名:徐境遥

课程心得:
数周的素描基础课程已经结束,在这期间我学习到很多,也感悟很多。在这之前,我从未尝试过长期素描作品,只练习过短期素描。那时画画并未考究过绘画内容的历史背景,局限于图片素材。这门课程对于文保专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想要真正透析画面构成,就要了解它的发展历史概况,这样能更好的了解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职业素养。
作者姓名:薛蕊

课程心得:
在造型基础的几个星期的课程中,我对我的课程作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物体造型的感触良多,对造型的掌握更加的熟练,这也得益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同学的帮助,老师对课程的要求严格,在对作品的修改与精进中逐渐完善我自己的造型能力,塑造更好的基础。当然,我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日后我也会更加的努力,努力解决自身问题。
作者姓名:周含璐

课程心得:
在本阶段的造型基础课上,我选择了宗教类的文物作为我的绘画对象。一开始,我对这个选择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以及它带给我的无尽收获。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导,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和阴影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我掌握了更多的绘画技巧,这些技巧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水平,还让我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更加自信和从容。此外,这次素描课还让我对文物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学会了如何以尊重和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用画笔去描绘更多美好的事物,呼吁更多人们了解和保护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